《雨霖铃》教学设计 一、教学目标: 1、课前预习,了解与作者相关的背景知识; 2、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,特别是“借景抒情、情景交融”的手法; 3、体会作者在诗文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。 二、教学重点: 1、结合意象,赏析词的内容,特别是“杨柳”、“晓风”、“残月”; 2、鉴赏诗歌的手法,如借景抒情、融情于景、虚实结合等手法。 三、教学难点: 1、赏析诗词内容,特别是景物特点; 2、结合柳永的生平,分析他复杂矛盾的情感。 四、教学方法: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任务一:结合周末积累,梳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一、新课导入 江淹说过一句话: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”(《别赋》),自古以来,离愁别绪最是烦扰人心,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入柳永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。 二、课前补充 1、作者简介: 年轻时,想要谋求一官半职,便来到了都城汴京,来了汴京之后,经常跟歌伎们在一起喝酒吟诗,生活极其放纵。皇帝听说他在汴京的生活,觉得这样一个喝酒作乐之人不适合做官,会扰乱官场,于是做官的愿望落空。这之后作者又在汴京、杭州等多处流浪,羁旅漂泊。到了景佑年间,终于老中进士。曾任屯田员外郎,世人称其柳屯田。2、词牌介绍: 《雨霖铃》这一词调,诗词的感情基调大多是低沉压抑的,而当时的柳永壮志难酬,官场失意,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,决定离开汴京,到其他地方谋生。但是想到要离开自己熟悉地地方和人,内心又很痛苦。内心痛苦、惆怅之下,写下了这首诗。 任务二:读诗歌,确定感情基调 三、听老师播放的音频,学生自由诵读。 1、听多媒体朗诵,注意诗词节奏的划分; 2、齐读:全班一起有感情的诵读,要体会柳永作这首词的痛苦和惆怅之情。 思考: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如何的? (学生分组讨论,并分享自己的答案) 通过分析词的内容,同学们给出的基调是低沉、苦闷、悲痛、压抑等。 任务三:赏析重点意象,品味作者情感 四、诗词赏析: (一)、赏析上片: 1、①开头的三个句子:“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”能从中看出哪些内容?(学生讨论) 写出了作者和心爱之人离别的时间,离别场所和离别时的天气情况。 ②这三个句子,除了有我们常规分析的作用外,还有其他哪些作用?(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,如《琵琶行》开头的景物描写分析) 这几句除了交代离别的时间、地点和离别的特定环境外,还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,要结合之前讲的背景来分析。(补充环境描写作用的三个关键词:渲染氛围、奠定基调、烘托情感) 教师总结:在这首词开头的几个句子中,我们就感受到了作者写这首词的痛苦和悲凉。词人柳永,才华横溢,却未能在政治当中有更大的作为,如今,为了谋生,不得不离开汴京,离开自己心爱的女子,天涯路远,离开了汴京,便不知归期为何期,也许这就是永别! 2、“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兰舟催发。” ①思考:同学们要借助想象和联想的手法,身临其境,把自己放到柳永所创设的环境当中,去感受柳永的离愁别绪。(学生分析) 示例:傍晚的长亭外,两个相爱的人坐在桌前,面的满桌的佳肴,却食之无味,满脸愁容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远处的小舟上,船夫已经在催促。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,两人都痛苦不已。 (作者内心的矛盾之情:留恋不舍←→缠绵悱恻→不忍离别,难舍难分)。 3、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” 细节的描写:执手、泪眼、无语等,在这个镜头中,词人突出的是相握住的手和含泪的眼。面对离别,纵有千言万语,也是无处说起,正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当中“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”。 4、鉴赏“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”同样是写景,这和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? 前三句写的是作者站在长亭,即将登船离开时,眼前所见的真实场景,这里的景物,并非是眼前之景,而是作者设想 ... ...
~~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