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语文《声声慢》《虞美人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: 1.通过对词的意象、意境、情感的分析,提高鉴赏词的能力。 2.两首词的对比鉴赏,对艺术手法的把握。 教学重点: 对意象、意境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,鉴赏艺术特色。 教学难点: 知人论世,体会千古悲愁。 学情分析: 高一上学期,此时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,对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,教学方式都还在适应过程,此时要做好初高中课程的衔接,多从初中教材中寻找拓展点,建立好初高中课文的链接。这样学生将会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的自信心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,如《如梦令》等,也接触过其它抒写“愁绪”的作品,让学生对《声声慢》《虞美人》两者进行比较,能更好地体会婉约派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。 教学方法: 1.对比法 2.诵读法 3.创设情境法 4.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: 一、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,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。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。轻抚历史的尘烟,漫步文学的殿堂,无数的词人诗人,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词人的情感世界,用心灵来聆听,来感受浓缩了他们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。 二、走进作者 (一)李清照 字漱玉,南宋女词人,号易安居士,作品集《漱玉词》。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之一。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: 南渡前:描写少女、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———闺怨离愁 词风———清丽柔媚 南渡后:表现思夫、思乡、思国 内容———怀旧悼亡 词风———凄婉哀怨 李煜五代词人,南唐的最后一个国君,字重光,即位时改名煜,别号钟山隐士、莲峰居士。 亡国前,作为南唐的国君,生活豪华奢侈,词的题材狭窄,表现宫廷生活、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。 亡国后,孤寂悲凉的处境,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、亡国之恨,表达对往事的无限留恋,大多哀婉凄绝。 (学生齐读作者介绍) 三、写作背景 (一)《声声慢》背景介绍 靖康之变后,李清照国破,家亡,夫死,伤于人事。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,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。《声声慢》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。 《虞美人》背景介绍 开宝八年,宋军破南唐都城,李煜降宋,被俘至汴京,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、违命侯。李煜42岁的生日当天,作《虞美人》一曲,命歌伎吟唱,作为亡国之君,却有故国之心。宋太宗一怒之下,赐他一杯牵机毒酒,了却残生。 (学生齐读背景内容) 四、朗读诗词 (一)学生大声诵读。 (二)学生代表诵读。 (三)智慧黑板展示名家视频朗诵。 (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情感) 五、比较赏析 (一)意象比较 1.合作探究 问题:两首词分别有哪些意象,它们的意象各有什么特点? 明确:《声声慢》意象:淡酒、急风、过雁、黄花、梧桐、细雨,意境特点:凄苦落寞; 《虞美人》意象:春花秋月、小楼、东风、故国、月、雕栏玉砌、一江春水,意境特点:愉快华美。 (学生复习学过的带有以上意象的诗句,归纳部分意象的象征意义) 例如: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。”———酒是“愁”的象征。 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———秋风渲染愁情。 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———雨是哀伤﹑愁丝的象征。 2.讨论 问题:为什么不一样的意象都能表达愁苦的心情?为什么不一样的意象能达到共同的表达效果? 明确:《声声慢》用悲景写悲情,景越悲,情越悲,相同意象的叠加使悲伤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。《虞美人》用乐景衬哀情,反差越大,对比越悬殊,悲伤的感情表达越充分。 教师小结:通过比较可知,不同意象、不同的表现手法,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。 (二)情感比较 讨论:两首诗分别表达什么情感?他们的情感相同吗? ... ...
~~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