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 【教材分析】 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。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;注重观察、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;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。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。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,准确、生动、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。 【教学目标】 1.了解物候知识,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。 2.揣摩语言,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、生动优美的特点。 3.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,培养他们注重观察、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。 教学重难点 1.了解物候知识,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。 2.揣摩语言,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、生动优美的特点。 3.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,培养他们注重观察、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。 教学过程 01 预 习 1.日积月累 (1)我搜集的资料(课文和作者) (2)我积累的字词(字音和字形) 2.思悟发现 (1)什么叫物候?什么叫物候学? (2)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?为什么? (3)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? (4)读完全文,我的阅读感受是: 3.学贵有疑 预习中,我遇到的困惑是: 02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,导入新课 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。 两个月前,在广州,看到了玉兰开花。 两个月后,在北京,又看到了玉兰开花。 玉兰花呀,我说,你走得真慢哪! 费了两个月的功夫,你才到了华京。 ———郭沫若 思考:玉兰花“走得慢”的原因是什么? 明确:同样的时间,受纬度影响,广州气温高,北京气温低。 朗读课文,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。 1.理清层次,剖析条理。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,让人读了容易理解,就务必讲究条理性。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———物候现象的介绍,划分段落,简要归纳段落大意。 第一部分(1至3段):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,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。 第二部分(4至5段):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。 第三部分(6至10段):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。 第四部分(11至12段):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。 课文中心明确,条理清晰。请再进一步思考: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?为什么这样安排? 2.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?(出示课件) 首先是纬度(南北);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(东西);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; 还有古今的差异。 3.其主要因素是什么? 明确:纬度(南北) 4.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(出示课件) ①如:早春三四月间: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。晚春5月初: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。(纬度因素) ②如: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。(经度差异) ③例如秋冬之交: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。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,在山脚反不适宜。(高下差异)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,后者比前者早九天。(古今差异) (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,有说服力。这是复习回顾环节) 5.思考:文章以“大自然的语言”为题的妙处。 (采用“大自然的语言”这个说法,将大自然拟人化,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,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,具有有启发性,这样的标题形象、生动,颇具文学性。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。) 研读课文,探究语言 1.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,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?(出示课件) (1)到晚春五月初,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。(表精确性) (2)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 ... ...
~~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~~